东运会吉祥物设计大赛(少儿组)是面向6-12岁儿童群体的创意设计赛事,旨在通过趣味性活动激发青少年艺术潜能。参赛者需结合东运会"活力东江"主题,设计兼具地域特色与童趣的吉祥物形象。赛事设置手绘、数字绘画、立体手工等多元创作形式,提供从初赛到决赛的完整参与路径,优秀作品将获得官方认证及参赛证书。
一、赛事主题与创作方向
东运会吉祥物需体现"活力东江"核心精神,设计元素应包含东江流域的标志性建筑(如东江大桥)、特色文化符号(如客家围屋、客家山歌)及现代运动元素(如游泳、龙舟)。建议采用暖色调为主色系,搭配卡通化造型,例如将客家服饰纹样融入吉祥物服饰,或以东江鱼类为原型设计动物形象。
二、参赛流程与时间节点
报名阶段(3月1日-15日):通过官方小程序提交基础信息,上传3张作品草稿
初赛评审(3月16日-25日):专家评审团从创意性(40%)、完成度(30%)、主题契合度(30%)三个维度评分
复赛展示(4月1日-10日):入围作品在官方公众号进行线上投票(占40%权重)
终审环节(4月15日-20日):结合专家评审(60%)与投票结果确定获奖名单
颁奖典礼(5月1日):现场公布获奖作品并颁发定制奖杯
三、设计技巧与工具推荐
造型设计:建议采用Q版比例(头身比1:4),重点刻画表情动态。可参考《故宫里的中国》动画片的拟人化手法
色彩搭配:主色不超过3种,推荐使用东江水系的青绿色系(#4DAF7F)与客家红(#8B0000)组合
数字创作:推荐使用平板电脑搭配Procreate软件,利用"形状生成"工具快速构建基础造型
手工制作:建议使用环保卡纸(200g以上),搭配热熔胶枪制作立体部件,注意预留展示支架位置
四、评审标准与加分项
基础评分标准:
创意新颖性(30分)
主题契合度(25分)
技术完成度(20分)
文化表达力(15分)
童趣传达力(10分)
加分项:
融入不少于2个东江文化元素
包含运动场景动态设计
提供作品故事说明(不超过200字)
使用环保可回收材料制作
五、注意事项与避坑指南
材料安全:避免使用细小零件(如纽扣、玻璃珠),手工组作品需通过圆角处理
原创声明:所有作品需提交手写签名确认函,电子版需添加"原创"水印
提交规范:
电子版:JPG格式,分辨率不低于300dpi
纸质版:尺寸统一为A3(420×297mm)
搭配3张不同角度作品图(含设计草图)
时间管理:建议提前1周完成初稿,预留3天修改期
六、往届优秀作品解析
2022年获奖作品"江宝"采用客家童谣《月光光》旋律谱为设计灵感,将五线谱转化为吉祥物手臂装饰。其立体造型通过折叠卡纸技术实现,在平面上展示传统客家窗花纹样,立体展开后呈现东江水文图。该作品在文化表达与技术实现上取得平衡,获评"最具传播潜力奖"。
七、作品展示与后续价值
获奖作品将在以下平台进行多维度展示:
官方数字博物馆:3D建模展示(含运动场景交互)
校园巡展:制作1:5实体模型进行城市巡游
3.文创开发:与本地手作工坊合作推出周边产品
教育资源库:入选中小学美术教材补充素材
东运会吉祥物小学生设计 东运会吉祥物设计大赛(少儿组)观点汇总
本赛事通过"文化传承+创意实践"的双轨模式,构建了完整的少儿艺术设计培养体系。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指南;二是建立"创作-展示-衍生"的闭环生态;三是通过多维度评审机制平衡专业性与童趣表达。建议参赛者重点关注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转译,善用数字工具提升作品表现力,同时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延伸。
相关问答:
参赛作品是否需要提交实物模型?
答:手工组需提供实体作品照片(6张不同角度),数字组需附设计源文件(PSD/AI格式)
是否允许跨年级组队参赛?
答:每个作品团队不超过3人,需包含至少1名指导教师
评审过程中是否考虑作品教育意义?
答:文化表达力评分项包含知识普及价值(如客家文化介绍)
获奖者是否享有版权优先权?
答:官方保留作品商业开发权,创作者享有署名权
特殊材质作品如何提交?
答:需附材质安全证明,建议使用食品级环保材料
是否接受修改后的二次投稿?
答:初赛作品可提交修改版,需在系统中重新上传并标注修订日期
残障儿童参赛是否有特殊通道?
答:提供无障碍设计模板,评审组配备手语翻译人员
作品展示期是否开放公众互动?
答:数字作品在展示期间可设置"点赞+留言"功能模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