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奥会防疫宣传聚焦个人防护、公共场所管理、健康监测、应急处理四大核心板块,涵盖正确佩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、环境消毒规范、健康申报流程等具体操作指南。重点强调"预防为主、科学应对"原则,通过分场景防疫策略和常态化监测机制保障赛事安全。
一、个人防护基础规范
正确佩戴口罩需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/KN95口罩,确保覆盖口鼻无漏气。建议每4小时更换口罩,潮湿或污染时立即更换。手部消毒采用七步洗手法,每日至少进行5次,尤其在接触公共设施后必须执行。接触公共物品后应使用免洗消毒剂,避免直接触摸面部器官。
二、公共场所防疫管理
室内场馆每2小时进行一次空气消毒,采用紫外线或专业消毒设备。公共区域每日3次高频接触表面(门把手、扶手等)消毒,执行"消毒-检查-记录"标准化流程。观众席每排座位间距保持1米以上,工作人员需持证上岗并配备防护装备。餐饮区实施分餐制,推行"无接触"取餐服务。
三、健康监测与申报机制
参赛人员及工作人员需每日进行体温、健康码、症状三重监测,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隔离预案。健康申报系统实行"双人双码"核验,重点跟踪14天内接触史。建立分级预警机制,将健康异常分为黄橙红三级响应,确保快速处置。
四、应急处理标准流程
突发防疫事件处置遵循"1-3-5"原则:1分钟内发现异常,3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,5分钟内完成人员隔离。配备应急物资储备间,储备量按每100人标准配置防护服20套、防护口罩500只、体温计50支。建立医疗绿色通道,确保10分钟内完成转运。
五、宣传重点与教育策略
通过"三微一端"平台推送防疫知识短视频,制作《冬奥防疫指南》漫画手册。在交通枢纽设置智能防疫终端,提供实时健康申报服务。开展"防疫知识擂台赛",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提升参与度。重点强化"无接触服务""错峰预约"等新型防疫模式宣传。
核心要点回顾:
个人防护三要素:口罩、手部消毒、卫生习惯
公共场所消毒标准:频率、范围、记录
健康监测双通道:个人自测+系统核验
应急响应黄金时间:1-3-5分钟机制
宣传教育三维度:线上+线下+互动
常见问题解答:
Q1:如何判断口罩是否需要更换?
A:出现潮湿、脏污、变形或异味时立即更换,单次佩戴不超过4小时。
Q2:场馆内消毒频率如何掌握?
A:密闭空间每2小时一次,开放区域每4小时一次,重点区域增加至每1.5小时。
Q3:健康申报异常处理流程?
A:发现异常→立即隔离→启动预警→专业转运→系统备案→跟踪观察。
Q4:儿童防护有何特别要求?
A:低龄儿童需配备专用防护面罩,家长陪同时同步执行消毒程序。
Q5:境外人员入境防疫措施?
A: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实施14天集中隔离+每日两次抗原检测。
Q6:如何处理突发呕吐事件?
A:立即疏散人员→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→对污染区域进行2次消毒→记录事件信息。
Q7:防疫物资领取标准?
A:每人每日发放口罩2只、消毒湿巾1包,按岗定配防护服、护目镜等。
Q8:密接人员判定依据?
A:同时空间内1米内持续4分钟以上接触,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物品。